一、东北抗联人数?
东北抗日联军人数最多时有3万多人,很难说还剩下多少。1941年至1945年,东北抗日联军转入苏联整训,成立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其中的抗联人员共计700余人,并用苏联远东少数民族战士(含华裔)把员额补足到1500人。其余坚持游击战的、转入地下的、回家务农的等等,应当还有几千人。
二、东北抗联口号?
忠贞报国、勇赴国难;勇敢顽强、前仆后继;坚贞不屈、勇于献身;不畏艰苦、百折不挠;休戚与共、团结御侮。
三、东北抗联都在东北哪里?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武装。主要活动在以下地区。
杨靖宇、李红光等领导的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活动在磐石、海龙、东丰、西丰、辉南、通化、柳河、宽甸、桓仁、濛江(今靖宇)、抚松等县。
童长荣、王德泰等领导的东满游击队于1934年3月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活动在延吉、汪清、和龙、珲春等县。
赵尚志、张寿篯(李兆麟)等领导的珠河游击队于1934年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活动在珠河(今尚志)、滨江、宾县、方正、延寿、五常、阿城、双城、榆树、苇河等县。
以李延禄领导的密山游击队为基础,于1934年秋组成的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活动在宁安、密山、穆棱等县。
周保中等领导的绥宁游击队,冯仲云、夏云杰等领导的汤原游击队以及饶河游击队等。
四、东北抗联口号歌?
1、拯救危亡,神圣天职,以身许国,誓死抗日,我军人第一要义。
2、万众一心,坚如铁石,精诚团结,友爱朴实,我军人第二要义。
3、舍己为群,忠贞坚毅,服从命令,遵守纪律,我军人第三要义。
4、英勇杀敌,流血不惜,临陈争先,死不逃避,我军人第四要义。
五、东北抗联英雄名录?
答: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联军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如杨境宇将军,赵尚志将军,赵一曼。他们爬冰卧雪,勇敢战斗,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民族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东北抗联的电影?
今天我们推荐三部反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抗日的影片《报国忠烈之杨靖宇》《报国忠烈之赵一曼》《报国忠烈之赵尚志》。
《报国忠烈之杨靖宇》讲述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杨靖宇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智斗邵本良、于芷山,建立铁血少年营,因叛徒出卖屡遭围剿,孤军奋战六天六夜直至弹尽粮绝,壮烈牺牲……
《报国忠烈之赵一曼》讲述1931年到1936年间,中国抗日民族女英雄、中国共产党党员赵一曼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被称为红衣白马女政委。因伤被擒,酷刑下毫无惧色,最终英勇就义……
《报国忠烈之赵尚志》讲述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历经木炮打宾州、冰趟子大捷等著名战役,骁勇善战,戎马倥偬,因汉奸偷袭被俘,拒绝日本人医治,壮烈牺牲……
七、东北抗联简短故事?
悬敌后,在战争环境艰苦到了生命极限时仍然能够坚持抗战,这源于在中华民族的危难之中,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树立起驱逐日本侵略者,取得民族独立与解放的坚定信念。正是在这一崇高信念的激发下,东北抗联指战员浴血奋战、英勇不屈、不畏牺牲、前赴后继。
抗日英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曾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二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1940年2月,杨靖宇被数百名日伪军包围在濛江县三道崴子一高地时,宁死不屈,壮烈牺牲。1938年10月,东北抗联第五军妇女团8名女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英勇反击敌人。在弹尽粮绝、战友救援无效的情况下,面对日寇的军事威胁和诱惑劝降,毫不动摇,在指导员冷云带领下,手挽手悲壮地投入乌斯浑河,献出年轻宝贵的生命。牺牲时,最大的仅23岁,最小的只有13岁。
拥有信仰的军队是强大的军队,拥有信仰的战士是无敌的战士。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起来的东北抗联,是一支意志坚强的钢铁队伍。周保中在作战中肠子被打了出来,他把肠子塞回肚子里,用绷带缠上继续指挥战斗。陈翰章腿部中弹后越肿越粗,在没有任何药品的情况下,他用一条纱布从伤口的一头捅进去,从伤口的另一头把带脓血的纱布拉出来,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继续战斗。东北抗联第六军第十二团朱连长在送信途中,因过于疲乏,取暖时双脚被烧烂无法行走,但他想着“上刀山下油锅也要把信送到”的誓言,经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爬行两天两夜把信送到目的地,才如释重负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八、东北抗联精神诗词?
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诗词,我想到了以下一首诗:《露营之歌》。
《露营之歌》
露营地上月如霜,
战士胸中志气长。
草木丛中宿营火,
寒风凛冽饭充肠。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们奋斗在人山。
任凭风雪狂飙劲,
誓死抵抗保家乡。
这首诗表达了东北抗联战士在艰苦环境中顽强拼搏、誓死抵抗的决心,展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精神。希望这首诗能够传达给您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九、东北抗联女英雄?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7月11日出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
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胡秀芝,1918年12月30日出生,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班长。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战斗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年仅20岁。
杨贵珍,1920年12月22日出生,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历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管理员,被服员、班长、副小队长等职。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激战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年仅18岁。
郭桂琴,约1920年或1921年12月19日出生,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血战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年仅17岁。
黄桂清,1918年9月3日出生,黑龙江林口刁翎镇南园子人,妇女团战士。年仅20岁。
王惠民,1925年4月1日出生,黑龙江人,父亲王皮袄,1938年,她与安顺福、李凤善等人一起投江殉国牺牲时,年仅13岁。是八女投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安顺福,1915年11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穆棱市穆棱镇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中共党员,朝鲜族。
安顺福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就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屯子里成立了党支部和抗日救国先锋队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她16岁就和屯子里的青少年们站岗、放哨、抓坏人、贴标语。1933年1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对新安屯进行了疯狂的大搜捕,有7人惨遭杀害,其中就有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
民族恨、家乡仇,使安顺福更加坚强。她心里燃烧着复仇的怒火,毅然离开故乡,参加了抗日联军第四军,分配在被服厂工作。不久,任她为被服厂厂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编为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为了行军打仗方便,安顺福、许贤淑等4名女战士将她们的9个小孩送给老百姓抚养。
1938年4月,抗联各军向宝清集中,5月从宝清出发开始西征,这时安顺福和其它女同志一同加入五军妇女团,随军西征。
在征途中,安顺福和妇女团的同志,与男同志一样跋山涉水,翻岗越岭,穿行在鸟兽集居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里。一路风餐露宿,野菜野果充饥,生活极端困苦。同年10月下旬一天的拂晓,在牡丹江的支流乌斯浑河下游,柞木岗山和大小关门嘴子山之间的峡谷子中(现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东北四公里处)与日伪军熊谷部队激战,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宁死不屈.她同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挽臂投江捐躯。
是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闻讯后,在日记中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1982年10月乌斯浑河畔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建起八女投江纪念啤,碑文正面刻着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手书:“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李凤善,1918年10月31日出生,“八女投江”烈士。朝鲜族,牺牲时年仅20岁左右,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乡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
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今属林口县)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她与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等7名战友一起,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
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
十、东北抗联被称为?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其前身是1933年5月成立的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纷纷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抗日义勇军,约50余万人,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进攻。但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大部分伤亡散落。
从1932年初开始,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创建了巴彦、磐石、海龙等反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童长荣、夏云杰、崔石泉等。同时,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共产党员到抗日义勇军中进行改造工作,建成绥宁反日同盟军、抗日救国游击军。游击队不断壮大,游击活动遍及三十余县。
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春,成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六、八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
1936年2月20日,中共东北党组织和人民革命军领导人于发表了《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决定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等抗日武装统一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原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和反日联合军加上1936年5月之后编入抗联队伍的其他抗日武装,形成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至第十一军。
1939年秋冬,日伪军继续进行疯狂“讨伐”。由于斗争形势恶化,各军减员较多。1940年1月,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决定将各军缩编为支队,继续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进行游击战。
1940年秋冬,日军对抗联进行更残酷的“讨伐”,形势愈加严重。此时,第一、二路军大部已转移至苏联境内,成立南、北野营进行整训,一部分在辽宁、吉林东部边境和完达山区坚持斗争。第三路军继续在黑嫩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开展游击活动。
1945年8月,抗联教导旅协同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进军,参加对日作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抗联部队利用与苏军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占领了战略要地。随后,回到东北和在东北坚持斗争的抗联部队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
东北抗联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独立奋战十四年,作战数万次,伤亡三万余人,共歼日伪军二十二万余人,其中日军十七万多人,牵制了数十万日军,不仅在战略上配合了全国抗战,也支援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