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山市毛尚书的坟在哪里?
葬于杭州三台山。 原墓坐西朝东,呈马蹄形,有七座坟,墓侧建旌功祠,又名于谦祠,南北宽23米,进深30米,墓道长90米。后毁于1966年,今于谦墓为1982年重建。对于谦,清代袁枚曾赞颂道:“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二、尚书为什么叫尚书?
因为《尚书》是我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而“尚书”的释义有:
1、解密的皇家文档 ;
2、保管皇家文档的官员、可以调阅皇家档案文书的最高级长官;
3、尚即执掌之义。 原名《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公之于众的(古代)皇室文献”。 所以,将它改称为“尚书”很贴近符合它记载的内容概括。
三、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谁的地位更高?
你觉得近代的中组部部长、国防部部长、财政部部长,他们谁的官更大?
民国时期的财政部部长、国防部部长、组织部部长谁的官更大?
不同的时代,史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的地位是不同的。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的制服,六部尚书权力最大的时候是明朝,朱元璋到朱高炽这个时期。
在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六部成为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当时内阁还只是皇帝的秘书,没有实权,六部尚书可以说,就是实权最大的官了。
在古代史部管的是全国官员任免、升降、调动。
兵部管的是全国选用武官,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
户部管的是全国田地,户籍,赋税,俸禄,铸钱。
在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朝没一统之前,当时的明朝地位最高的是兵部,当时的国策就是统一,平定其他的势力,礼部在当时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存在感,毕竟乱世这个部门压根就用不到。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当时地位最高的权力机构应该是都察院,其次是史部,都察院的职责和现在的纪委一样,朱元璋对官员贪腐制定的制度,导致都察院的地位,就没有官员不怕这个机构的。
其次是史部,毕竟管官员的任免、升降、调动,十年寒窗苦读,谁不想要有个好前程,史部尚书也有了天官的称号。
土木堡之变后,兵部尚书地位下降,那个时期的明朝就开始重文轻武,并且打压武将。
在成化到正德时期,当时的内阁虽然权力过大,但是还不能完全压制六部,当时的史部尚书就是地位最高的时候,毕竟掌管官员升迁,是阁老都要拉拢的对象。
从嘉靖皇帝开始,礼部尚书地位直线飙升,成为炙手可热的位置,也是嘉靖想追封自己父亲成皇帝的缘故,到了嘉靖后期的内阁已经完全控制了六部。
在万历时期,张居正强势登场,可以说是明朝权力最大的首辅,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时期的六部,根本谈不上谁的地位高,毕竟都是内阁说了算,也可以说是张居正说了算。
到了明朝末年崇祯在位的时候,最惨的就是兵部尚书了,崇祯在位17年,兵部尚书就更换了14位,被处死的7位,被革职查办的6位,只有1个光荣退休。
吏部尚书换了12位,户部尚书换的还没那么勤快,可以算是地位毕竟高的了。
在崇祯之前的明朝户部尚书,可以说能够善终地少,压根就没有过风光期,毕竟掌管全国的钱袋子,干得好应该的,国库空虚的时候就成了背锅的。
综合明朝来说,吏部尚书地位最高,其次是兵部尚书,然后是户部尚书。
但是各个朝代的地位是不同的,民国时期就是兵部尚书地位最高,近代又成了史部尚书地位最高。
四、尚书大传与尚书区别?
《尚书大传》是对《尚书》的解释性著作,作者和成书时间均无法完全确定。目前只有后人辑本传世,以皮锡瑞本最佳。
《尚书大传》旧题汉·伏胜撰,一般认为是伏生(《史记集解》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但“生”和“胜”本通假)的学生张生及欧阳生根据他的解说写成,大概为前200年到前100年之间,属于今文学派著作。书中内容很多只是以《尚书》为引子阐发各种奇谈怪论,所以也有学者认为此书为汉代纬书之滥觞;《四库全书》也归之为纬书之属,附诸经解之末。
《汉书·艺文志》有“(《尚书》)《传》四十一篇”之说,但未言作者。《隋书》记载《尚书》三卷,郑玄注,也没有提到伏胜。但《晋书·五行志》提及“文帝时,伏生创纪《大传》”。可能到宋代已经不全,明代已经散失。
《尚书大传》中有关于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之记载,还有《九共》、《帝告》、《归禾》、《掩诰》等逸篇的传。
《后汉书·郑玄传》有郑玄注《尚书大传》的记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引:“《玉海》载《中兴馆阁书目》,引郑康成〈尚书大传序〉曰:‘盖自伏生也。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歳。张生、欧阳生从其学而受之。音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舛差,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生终后,数字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阙,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刘向校书,得而上之。凡四十一篇,铨次为八十一篇云云。’
五、尚书与尚书令区别?
有一定的区别。尚书令是中国古代官职名。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但到汉武帝以内廷分外廷权,以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
后逐渐尚书权力日益庞大,分曹治事,以尚书令为首,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
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
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
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
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
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六、尚书从何时开始称尚书?
尚书开始于秦朝。
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职,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亲王及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
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
七、尚书什么时候叫尚书?
尚书》原来称为《书》,称《尚书》始于汉代。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八、尚书古诗?
尚书不是古诗,它是一部史书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典》的可考记录。 《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
九、《尚书序》?
孔颖达《尚书序》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 ,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先君孔子,生於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殳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於《尧典》,《益稷》合於《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於《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馀错乱磨灭,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於是遂研精殚思,博考经籍,采摭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厥旨,庶几有补於将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十、尚书作者?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是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由此可见,《尚书》作者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即先秦诸子(其中的《古文尚书》系晋人伪作)。创作年代
大约是前10世纪(周代)。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