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丹麦电影狩猎名句。?

257 2024-01-02 11:52 admin

一、丹麦电影狩猎名句。?

世界上存在着太多恶意,但如果我们相互支持,那些恶意自然会离去的。这是《狩猎》中的名句。主人公太可怜了明知是小女孩撒谎让他的生活一团糟他也没有像其它成年人那样去报复心灵扭曲,如果人们还不清醒理智去伤害他,真不知道主人公还会坚持多久!但愿时间是会冲淡此事!

二、狩猎电影深度解析?

电影《狩猎》是由丹麦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讲述的是一个困扰小镇的谣言和一名无辜男子所经历的宿命。以下是对电影的深度解析。

1. 狩猎的主题

电影狩猎的主题是人性的恶与爱,它讲述了人类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对别人造成的伤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情。电影中的主人公小镇男子霍兰德·范·霍恩(Mads Mikkelsen饰),是一名幼儿园教师,他因为一场谣言而受到整个小镇居民的指责和孤立。这场谣言很快就被证明是无根据的,但却给霍兰德带来无法磨灭的伤痛。

2. 谣言和道德问题

影片聚焦于谣言和道德问题,是对斯图尔特·麦卡尼原著小说的一次透彻解读。在电影中,幼儿园的一个小女孩说霍兰德危害了她的生活。然而,这只是一个谎言,但这个小镇上的居民对这个谣言全盘接受,追究霍兰德的责任,尽管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霍兰德有罪。这个谣言引发了一场群体暴力,这是当今社会亟需探讨的一个话题。

3. 狩猎和男性固有形象

《狩猎》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探索了男性固有形象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在电影中,霍兰德是一个好老师、好朋友和好同事,但是由于一场谣言,他却被视为罪犯。有趣的是,在这个小镇上的角色中,没有一个会去竭力证明霍兰德的清白。相反,他们只看重社会期望和道德准则。

4. 悔恨和救赎

影片的最后一幕较为无言,但相当有力。当所有人都明白了真相,并真正原谅了霍兰德的时候,霍兰德并没有尽力证明自己的清白,而是选择开始另一个人生。这是一个关于悔恨和救赎的故事,它滑稽、恐怖和感人,同时给予了观众极致的强烈及深刻的感受。

5. 影片拍摄风格

电影狩猎的拍摄风格细腻、真实且心理刻画深刻。从最初的祥和情境到谣言爆发时的混乱局面,导演通过在角色面部特写来传递情感。同时,剪辑手法巧妙地将更深层次的感情嵌入到场景之中。

总的来说,电影《狩猎》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人性恶与爱的故事,以及道德问题和男性固有形象与社会期望的冲突为主题,着重探讨了人们反应、意图和群体心理的操作。通过这个故事,观众们可以思考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友情的重要性,以及所有人都可以犯错和追求救赎的机会。我们前面的讨论。

三、如何评价电影《狩猎》?

去年一次坐高铁,我身边正巧坐了一个妈妈和她大约三四岁左右的儿子,这小孩是小王子的那种类型,总能有各式各样的理由一直粘着他妈,我则一直在坐在靠窗的位置看书,这是我一贯的在旅行路上保持与周围人隔绝的姿态,但时不时为了表示友好也会和蔼地对他们笑笑。因为男孩的妈妈一直说让他自己玩,自己要睡觉,偶尔小男孩也会坐到我身边的座位上看似天真的打量我,像是寻求某种邀约的回应,而我也只是礼貌地笑笑,然后继续看书。但不曾料想,一次离席去卫生间,回来时他们给我让座,我轻声地说了声谢谢,可没等坐稳,那小男孩又惊讶又怨念地对他妈妈告状道:她怎么没说谢谢?!

还好他妈主持了公道,说阿姨说啦,只是你没有听到而已。而我在余下的时光,陷入了对民间习俗和混沌人性的思考,为什么在那样的情景下,我好像被寄予了一种无形的义务,像我就应该和这小男孩一块玩,让他妈妈睡觉,而如果我拒绝,我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冷酷的野蛮人,无论是否真的听到,这小男孩都可以对我进行污蔑。幸亏她妈妈当时有听到,要不全车厢说不定都会被这小孩子的指责带了节奏,尽管我始终认为这种指责本身就是闹剧。

但真是闹剧吗?在《狩猎》这部电影中,小孩子的谎言被当真,男主角卢卡斯的人生被搅地一片狼藉。


“- 你要我做什么?

- 帮我擦屁股。”

卢卡斯如今在一所幼儿园工作,他对孩子很好,几乎是有求必应,但他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如果总对一个孩子有求必应,但有一天你拒绝了他们,那么你说不定会遭遇一个意想不到暗黑报复,卢卡斯没有想到,自己的好意随和和内敛的性格,会被一个孩子利用,继而得到几乎全镇人的攻击。

这个孩子是幼儿园的克拉尔,他好朋友的小女儿。因为卢卡斯时不时会送克拉尔上下学,有点早熟的克拉尔便对卢卡斯产生了一种情愫,算是一种夹杂着父母、兄长、异性之情的爱慕吧,后来在一次游戏中她亲了卢卡斯一口,还把制作的一个心放在卢卡斯的兜里。

但卢卡斯没有买帐,很直接地跟她说亲昵是属于她和父母之间的,并把那颗心还给小克拉尔。小女孩很显然是觉得受到冒犯受伤了,于是便向园长报告说她非常讨厌卢卡斯,因为她觉得他很蠢,他甚至还在她面前做过猥琐的行为。


这谎言一出,竟然所有人都信了。

好像即便是在丹麦这样的国家,小镇的村民们似乎也并没有什么疑罪从无的法制观念,相反,因为一句话,便可以立马变身卫道士,立刻盖棺定论,煽动舆论,事实被染色和夸张,努力把白的说成黑的。院长和心理医生的面部特写分明展现的是邪恶、期待和嘲笑,他们让所有人很快知道这件事并把卢卡斯孤立。卢卡斯被排挤,已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罪犯。

警察并没有给卢卡斯定罪。但人们依旧视卢卡斯为仇敌和异类,工作没有着落,爱犬被小镇居民猎杀,甚至超市都拒绝卖东西给他。圣诞夜上,纯洁的小天使们在教堂唱着颂歌,小镇的居民庄严地庆祝耶稣降生的日子,一切显得如此美好。但耶稣似乎忘记了这个可怜的老实人,卢卡斯再也受不了了,畸变的镜头中是卢卡斯委屈、受伤、绝望、愤怒的脸庞,他转头狠狠地盯着克拉尔的父亲,这个曾自称是他最好朋友的男人,为什么人们就是不肯相信他什么都没有做过,不肯相信这就是荒谬的谎言?


走在人性的森林,你当拿着这把猎枪。

即便一年之后,一切似乎都归于平静,朋友们在一起为卢卡斯的儿子庆祝生日,但最后的那一声枪响提醒了所有人一切远没有结束,伤痕依旧在,人们只不过是选择性的失忆罢了。事实上,人性这把猎枪,在狩猎场上时刻处于瞄准状态,你我都处在这森林当中,意识到其中的险恶,便再也回不去了。卢卡斯送给儿子一把祖传的猎枪,也意味希望儿子在往后的路上,走在人性的森林中,能够时刻坚强起来,保护自己吧。

倒不是说人性本恶,而是人性的混沌大多会另事态发展到互相残伤的地步。糊涂的父母经常吵架,不是奔忙于各种琐事,就是懒惰到万事不管不顾,被冷落的克拉尔经常一个人上下学,成熟懂事,也渴望被关注。卢卡斯是一个美好的填补,克拉尔对关爱的渴求很快就投射在他身上,但没想得到的竟会是拒绝。卢卡斯很友好、木纳而被动,没有攻击性,没有攻击性到你觉得攻击一下他,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往往攻击总会升级和失控,所有隐匿的压抑都会借势爆发。克拉尔的谎言、园长的污蔑、朋友的背叛、镇上人的排挤,便是如此。

愿阴霾总会过去,但愿清者总能自清。

最后说点个人好恶的话,整部影片中,很不喜欢园长这个人,事件能恶化到如此地步很大程度上都是败她所赐。作为一个幼儿园园长,她认为“小孩子不会撒谎”的观点非常错误;对于克拉尔这种比较成人的撒谎,完全可能是因为在家无意从父母和哥哥身上听来而记住,而非只能亲身经历,否则不会知道;不应该马上叫心理医生来试探克拉尔的底线,让她变得更恐慌和情绪混乱,以至于只能认定卢卡斯对自己做了错事;也不该让卢卡斯马上停职,然后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最后导致几乎所有人对卢卡斯的看法都是扭曲的。现实生活中这样人也不少,搅混水,这不是糊涂,便是恶毒啊。

《狩猎》: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四、狩猎传说电影原型事件?

我觉得应该就是中间提到的一句话,说那老头饲养野人吧,最后的结局敲锣是任务完成或者招呼野人来吃饭的意思吧,反正我对这部电影是相当失望,视角新颖是我唯一的好评,不过就那传说为了报仇准备5年的男主角,还跟着老爸做过猎人的,却做事冲动,毫无野外生存经验,毫无防范措施。

脾气暴躁,丝毫没有领导能力,自己想死不算,还坑了摄像师两条人命,搭上哥们女友性命,这种人我实在没啥好感,整部电影也丝毫没看到“狩猎”的因素,不过就是吵架闹别扭,完了半夜三更不好好留守,直接莽撞的送了几条人命算结局……

五、狩猎游戏电影演员?

狩猎是由严嘉执导,曹卫宇、喻亢、班玛加领衔主演,王浩丞、姜宝成、朱剑峰、沃志强、房旭世主演,张潮特别出演科幻悬疑动作电影。

六、韩国电影狩猎深度解析?

电影《狩猎》之所以如此让人不平一个原因是主人公卢卡斯并没有性侵而被整个社区当作性侵犯看待,但设想如果卢卡斯真的性侵了他就“理所应当”地被超市的员工暴打一顿扔出超市,被自己身边的朋友暗杀吗?我想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的社会不应该是一个标签化的社会,只要一个人做了一件错事就必须一生承担这个“污名”,法律存在的意义不在于铲除所有犯罪之人,而是为了帮他们改正错误,学着以不伤害社会的方式去适应这个社会。

在影片的结尾,卢卡斯再次遇见几乎毁了自己一切的女孩卡拉,他将她轻轻地抱起,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七、德国电影狩猎者?

德国影片《狩猎者》可在电影FM找到资源。

导演:安吉莉娜·马卡罗内 主演:柯思亚·乌曼 莫丽·考依曼 Moritz Grove 地区:德国 上映时间:2006-08-06 片长:87分钟 别名:Hounded

八、狩猎者电影结局?

《狩猎者》是由孔笙执导,王文杰、王永泉 、靳东主演的战争电影,于2005年上映。该电影曾荣获第6届电影频道数字电影“百合奖”优秀影片二等奖和第9届电视电影十年“”观众最喜爱的动作类电视电影。该片讲述了孤儿何远山为父母报仇而与鬼子斗争的故事。

然而再隐蔽的袭击也有被发现的时候,当“老胶东”带领的小分队被暴露并很快被鬼子包围。危急关头,“老胶东”把生的希望交给了何远山,自己和鬼子同归于尽。何远山从大雨中醒来,带着为爹娘和雨水中十三名八路军战士忠骨报仇的怒火出发了。从此以后,何远山在与部队失去联系的日子里,用“老胶东”留下的枪和从泥水里扒出的十八颗子弹,与鬼子斗志斗勇。最后消灭18个鬼子。

九、丹麦电影《狩猎》好在哪?

这是一部异常残忍的电影,它无情地揭露了这样的关于人性的现实:只要一点点恶意,一点点,就足以蔓延并吞没你的生活。

这部电影拍得很棒,而具体说哪点好,我觉得首先是导演对叙事节奏的把握。相信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在观影中乃至看完电影好长一段时间内,都经历着“心塞”程度加剧的过程,甚至最后,会跟随圣诞节时男主角卢卡斯在教堂爆发那一瞬的状态,而进入心理崩溃边缘的感受。而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不紧不慢,松弛得当的叙事节奏,内含一种近乎现实的事件发展逻辑,让角色的情绪一步步渲染观众,一同坠入卢卡斯的痛苦和绝望之中。

其次在氛围的营造上,电影也很下功夫,其关键在于表面平和的氛围,与暗藏杀机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对比。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电影一开头,卢卡斯和一群朋友在冰冷的湖边嬉闹的情景。这个情景奠定了观众对环境和平、温暖、柔和的印象,而电影初段幼儿园孩童跟卢卡斯肆意地耍闹似乎也证明,故事发生地不过是一个平静的北欧小镇,淳朴的人们享受着祥和幸福的小日子,这么一个寻常的、符合人们期望的刻板印象。于是当接踵而至的糟糕厄运扑向卢卡斯时,电影后段寒冬的蓝色连绵冷雨笼罩银幕时,这种强烈的对比便给观众产生了跟卢卡斯一样,对现实的残酷难以置信的绝望。

当然,最体现这部电影魅力的,莫过于通过角色情感的细腻描写,对人和人的关系进行的冷静剖析。这部电影关注了亲人、朋友、同事、邻里乃至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而其中最凸显的,无疑是朋友关系。什么是“朋友”?友谊建立的基础是什么?——是信任,是认可。和善温厚的卢卡斯原本有一群亲密无间的朋友,其中克拉儿的父亲跟与卢卡斯更互认“世上最好的朋友”,结果因为克拉儿莫须有的指控,一夜之间几乎再没有朋友相信卢卡斯说的话,友情尽毁。永远躲藏在电话那端的已离婚的妻子的角色,似乎早就隐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破裂的可能性,但当众叛亲离的境况降临,卢卡斯身边最忠实的,是多年来陪伴两位主人的一条狗芬尼(一喊女主人的名字它就会叫)。人言可畏,越纯朴的人们越持有绝对化的正义感,不明真相的人们对卢卡斯产生的敌意,在卢卡斯光顾超市被打一幕达到顶峰,当芬尼被无情杀害,卢卡斯隐忍的那种委屈和无助的酸楚,真的直达观众鼻端。不过电影却也并不打算让观众对亲情友情绝望,因为卢卡斯至少还有一位朋友始终相信他,在他身陷囹圄时尽力帮助他;此外卢卡斯的儿子也坚信自己父亲是无辜的。

整部电影传达了对社会、对人性的批判,对人与人之间交流之不可实现的境况的控诉,深刻的寓意水到渠成。而电影打动人的一点还在于,它没有像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一样妖魔化作品中的小女孩角色,而正因为小女孩克拉儿不知后果地、非故意地制造的一点恶意,才让后来引致的蝴蝶效应显得既荒唐又可怕,就像人处在危机完全不可控的丛林。

没错,电影认为,这个社会其实就是个丛林,每个人都可以是一只无忧的、无辜的麋鹿,而你永远不知道哪里有一杆枪在对着自己,或者你就是猎人本身。比如,如果换了你是幼儿园园长,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克拉儿的父亲,你会不会有立马把卢卡斯往死里揍的冲动?如果你是镇上的其他普通人,你能不对卢卡斯抱以厌恶甚至仇恨的目光?

所以,在这场丛林狩猎中,谁是猎人,谁是麋鹿,又怎说得清?

十、如何评价电影《狩猎》(Jagten)?

《狩猎》这部丹麦电影,2012年获得金棕榈提名。这是一部让人感慨的电影。

故事是这样的:卢卡斯在一家托儿所工作,心地善良个性温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们的喜爱,一个名叫卡拉的早熟女孩对卢卡斯尤为的亲近。面对女孩幼稚 而单纯的示好,卢卡斯只能婉转的拒绝,卡拉报复性的谎言,说卢卡斯裸露性器官娈童,让卢卡斯背负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时间,他成为了整个小镇排挤和压迫的对象。好友的愤怒,前妻的不信任,爱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恶意让卢卡斯几近崩溃,尽管后来,小小的卡拉吐露真相之后,恶意却并没有随着卢卡斯的重获清白而划下句点,他被所有人唾弃。

娈童的罪名在全世界都是大不赦,证据确凿、供认不讳,这样的犯罪就没有讨论的余地。在中国,哪怕是面对成人的强奸罪,只要被害者能够举证,都是一抓一个准。但这部电影呈现的另一面是:如果证据不确凿或者无法举证,而只是孩子口头声称发生了侵害,那会发生什么?电影里,从孩子的老师、父母、邻居甚至警方都选择相信,“因为孩子不会撒谎”,并且在受害描述中细节丰满。这样一来,卢卡斯就掉入了道德罪名的巨大深渊,屏幕前的观众和剧中人形成巨大认知反差:所有的观众都知道他是无辜的,而电影里所有人都坚信他是个娈童的变态:尽管警方无罪释放了他,但是幼儿园把他解雇,超市不卖他商品,邻居拒绝和他交往,女友和他分手,他因为莫须有的举证,信誉一败涂地。

我们看到,在法律无法作出判断的时候,道德成为评判行为是否正当的标准。人们作出道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是信任,是对于“孩子的举证”与“成人的自辩”在内心作出的对比权衡。换位思考,如果这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在对二者均不了解的情况下,依然会选择相信“孩子的举证”这一义项:从生活经验批判,前者的信誉度更高。对于一个人道德水平这一命题真值的判断都是有风险的,所有人都会选择风险最小的。在片中,比正常人的判断更艰难的是孩子的父亲——他与卢卡斯一度是好友。但是最终,他在二者中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亲情战胜友情,而是人们道德评判的风险偏好决定。这样一来,老师卢卡斯在被怀疑的一开始就已经站到了道德的评判台,位于舆论的不利境地。

如果大家仅仅是作出判断则无可厚非,但道德的可怕之处在于强烈反作用于社会:这就是流言杀人。当所有人可以轻松站上道德制高点,没有人会不愿意抢占这片领地,在此可以暂歇,质疑,以守为攻,甚至违背基本对话原则,比如谁主张谁举证,比如双方话语权对等,甚至当事人翻供都无法让他们撤退。在轻松获得批判他人卑鄙、证明自己高尚的权利后,所有人都会趋之若鹜、严防死守。

在这种莫须有的道德审判下,红如阮玲玉要自杀,杰克逊也要沉沦。而到了网络时代,这样的案例简直数不胜数:70码的时候,所有人都相信那个受审的不是吴斌是个替身,哪怕警方拿出所有证据;湖北29岁最年轻市长周森锋必然上面有人;方舟子只要坚持不懈地骂“韩骗子”他就是个抄袭犯代笔作家,出版手稿也无法自证。反正无休止的怀疑、质疑、有罪推定,成本由被怀疑对象承担,收益都是自己的。

影片最后,卢卡斯带着儿子到森林里狩猎,突然一记冷枪眼前呼啸而过。这大概就是丹麦人理解的“暗箭难防”,至于这一枪是谁打的早已不重要了,为了守住这个制高点,大家一定会不遗余力。我想起钱云会事件时,韩寒的一句评论:民众需要真相,更需要符合心理预期的真相。

和这部电影可以形成对照的是韩国电影《熔炉》,所有人都相信侵害真相,但司法却选择性不作为,纵容了犯罪分子。因此,对于这类问题作出的判断,应该非常谨慎:基于常识,证据,还是主观想象?是信大叔,还是信萝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