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陇西仁寿山公园游览顺序?
仁寿山公园,依山附势,随峰就险,以绿为主,点缀景观,分为园前区、科普区、文娱活动区、文化古迹区、森林游览区、生态区、游乐区等7区。园前区,巍然屹立的仁寿山大门牌坊,一展陇西古建雄风,门前的汉白玉拱桥,再现了黄土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园前区西侧有312级石阶段登道直通山腰八角亭,平添了登山览胜、强身健体的情趣。山下儿童乐园中心屹立着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雄献身的优秀少年队员张新龙雕像,成为少年队员清明扫墓和游览聚会的场所。 山上游览区东有道教三清殿,西为佛教十方寺,旅居缅甸华侨付凤英捐赠的三尊玉佛莅位。“陇西堂”陈设东院大殿,为研究甘肃省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恋恋不舍架起了联谊桥梁。中院为曲径游廊,雄居仁寿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东西两川尽收眼底,巩昌古城一览无余。5万株侧柏、云杉、国槐把仁寿山装扮得香氧氤,风景宜人,牡丹、芍药、月季、菊花、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竞相吐艳,吸引着万千游客。 现在的仁寿山,大殿巍峨,亭廊巧布,花木扶蔬,景色宜人。中央和省、地、县领导及邻县的领导、群众、港台同胞及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友好人士,多次专程游览,题词作画。
二、西北铝(陇西113厂)简介?
挺好的,环境很好,人也好,适合养老。
三、杨尚仁简介?
杨尚仁
1941年7月生,湖南长沙人,长沙市岳麓区少年宫教师。系湖南省暨。长沙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省、市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暨副主任,省级邮展评审员,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省演讲与口才学会理事,省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长沙市青少年集邮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市校外教育研究会理事,市中小学文艺协会理事,《小天鹅》杂志社编委,《长沙集邮》报责任编辑、记者等。
中文名
杨尚仁
出生地
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
1941年7月
主要成就
集邮先进个人
主题教育活动优秀组织工作者
职业
教师、编辑、记者
四、李仁生简介?
李仁生
教师
李仁生,男,1937年3月生,福建省南安人。1988年评为数学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南安数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泉州市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教育研究会、易学会会员,1997年退休。
基本信息
中文名李仁生性别男出生日期1937年3月籍贯福建南安国籍中国出生地福建省南安市职业教师
人物事迹
李仁生做事投入,勤于奉献,从教30余年,成绩显著,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考试成绩及辅导学生参加数学竞赛都获得好成绩,培养师资有突出贡献,1978年给全县数学教师及部分高中教师开过《逻辑代数与计算机原理》讲座给数学教师开过高数讲座,给需要帮助的老师做了多次辅导讲课。积极组织参与市县级各种学术活动。
在正式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推广等比数列术和方法》、《在'有序与无限'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科技与社会发展的一思考》、《利用信息运动促进沿海山区的开发》、《浅谈改革与开放》,《李光前科学管理经验简析》收篇于《福建省科技史研究》书中,与天锡合作的《李光前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及其成功背景》先发表于华大学报,后收篇于《中国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书中。论文中获省级学会优秀著奖一篇,省学会征文三等奖一篇,省级学会优秀论著三等奖2篇,县优秀论文一等奖一篇。
获得荣誉
曾是人大代表,及科普先进工作者。
五、王宗仁简介?
王宗仁 1939生,散文家,陕西扶风人。1957年毕业于陕西省扶风中学。1958年应征入伍,历任汽车七十六团政治处见习干事、书记,青藏兵部宣传处新闻干事,总后勤部宣传部新闻干事、宣传组组长,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主任,专业作家
六、黄仁勋简介?
黄仁勋是一位出生于中国北京的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1. 黄仁勋于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并于1998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 黄仁勋曾在硅谷的苹果和SUN公司工作,也曾在微软和Google等知名互联网公司担任高管,具有丰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黄仁勋作为一名成功的计算机科学家和企业家,曾经创建或参与创办过多家公司,如加知网、Vobile、酷我的音乐、拍拍贷等,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仁宝电脑的集团简介?
世界500强企业仁宝电脑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仁宝公布2009年全年收入6368.1亿元新台币,约合204.48亿美金,全年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3790万台超越广达电脑集团,成为全球笔记本电脑制造龙头。仁宝集团也因此成功进入2010年财富500强位居431位。09年净利润5.8亿美金,而国内的品牌电脑商联想集团的同期净利润仅为1.29亿美金,号称全球品牌第二的宏基电脑同期净利润为3.44亿美金。仁宝信息技术(昆山)有限公司的出口额位居全国外贸200强第4位
从1984年起,仁宝电脑便以专业的经营团队和坚强的研发实力,由电脑周边制造厂,发展成目前的规模。今天的仁宝已在笔记型电脑业界建立了领导地位,所生产的电脑监视器质量兼俱,更以稳健的步伐朝向车用及数位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发展。为了架构全球运筹体系,仁宝在大陆、美国及英国相继成立据点,提供客户弹性及快速的服务,并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电脑资讯制造厂!仁宝的企业总部位于台北市内湖区,这里是行政管理、业务及采购的中心,同时也是仁宝的研发重镇。积极培养自主研发实力,掌握关键性技术,在完整迅速的沟通下,按部就班执行所有专案的开发,坚强的研发实力,一直是仁宝赢得客户信赖的主要因素,超过一千馀名高素质科技人才凝聚的团队力量,加上全然投入的精神,使资讯科技更贴近人们需求。
八、王宗仁作者简介?
你好,我是【路放的生命中去】,很高兴为你解答。 王宗仁 1939生,散文家,陕西扶风人。1957年毕业于陕西省扶风中学。1958年应征入伍,历任汽车七十六团政治处见习干事、书记,青藏兵部宣传处新闻干事,总后勤部宣传部新闻干事、宣传组组长,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汽车教导连学员、汽车驾驶连副驾驶员、文化教员和营部文书、团政治处书记等。1964年调任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新闻干事,1965年调任总后勤部宣传部新闻干事。1988年后任宣传部创作组创作员、创作室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1955年在《陕西文艺》发表散文处女作《陈书记回家》,迄今共出版散文、散文诗和报告文学专集31部。 王宗仁是陕西乡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汽车兵,他度过极其艰苦危险的年轻时代,四十多年来一百二十多次翻越世界屋脊唐古拉山,用自己的命与青藏高原交心。他见惯了死亡,多次亲眼见到自己的战友兄弟离他而去,于是他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怀恋英雄,歌颂壮烈而美丽的死。藏羚羊之死只不过是他悲壮作品中的一篇。作家柯云路说,在时下国人骄奢淫逸、浮躁难耐的氛围下,一个知道苦难的作家,对人们的作用、对一个民族的作用非常大,他们是清凉之水、清世之音,能够让我们不忘过去,应对未来。永远难忘那个寒冷的早晨 王宗仁现在是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安家北京,但他总觉得生活在内地有哪点不对,他总想着高原,脑海中总浮现出那雪山冰湖蓝天的样子。有许多年轻时戎马高原的内地人像他一样,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留在了高原。以后不管身在何方,总觉得青藏高原才是永远的故乡。于是许多到过青藏的人都怀疑,那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摄持了汉地游子的灵魂。 这种神秘的力量有一部分其实就是来自过去年代的英雄主义和壮丽牺牲。王宗仁感到这种精神在现在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被重视,于是他越来越依恋高原,越来越只要一有可能就扑向高原。 一百二十次翻越唐古拉山创造了一个文人、一个军官、一个作家的最高纪录。这当然也把当下时髦的自驾车、拉萨八廓街淘什物的红男绿女远远甩在后面。上天见怜那些认真的、贫苦的、有责任的人———最开始他是用命去认识高原的,他是中国最无望的人———农民讨生活而去高原的,他用穷人的腿走高原。他当然很有资格不屑那些带着氧气袋上高原的白领们和现在许多附庸风雅的作家艺术家。 1958年,王宗仁告别秦川的父老,带着一个求生存图发展的梦来到部队,没想到分到这样一个严酷的地方当汽车兵。他很懊丧,总想着能够逃离“鬼地方”。 五十年代的天非常冷,在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下,王宗仁穿着满是油污的破军袄,驾驶着德国二战时的大卡车。渴了吃一口雪,饿了拿出冻硬的馒头,歪在硬椅背上睡一觉,一个月也洗不上一次热水澡…… 每天早上冒着极度严寒走出屋的第一件事是烤车。这种老爷车,没有马达,没有启动机,有的车一夜不能熄火,早上烤车一个多小时———否则车子开动管子就会憋断……王宗仁手冻得跟馒头一样,还要到高原上去挖红柳根,用来烤车。稍长,他明白这是破坏最脆弱的环境,心很痛,但是没办法。 作家王宗仁的散文集.主要有《传说噶尔木》,《雪山无雪》,《情断无人区》,《苦雪》,《拉萨跑娘》等代表作品.。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雄伟的昆仑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冈府斯山等共同构成了高原的内架。这里是我国藏族的主要分布区,颇有荒凉和神秘色彩,被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就有这么一个人,从军进藏,1958-1964年,在那里当了7年的汽车兵,后被调到总后勤部当新闻干事,逐步成长为著名作家。他人虽离开此地,但心从未离开,直到光荣退休,还坚持每年自费进藏深入生活,累计达到上百次,用手中的笔不断讴歌青藏高原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以及典型的人和事,好多读者从他那一篇篇美文之中,感受到了青藏高原那种神奇的美、自然的美、悲壮的美……他就是曾任总后创作室主任、现任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王宗仁。 如何评价他的这种行动和作品?比较确切而实事求是的要首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向读者所做的介绍--- 21世纪的中国文学到底能走出什么样的响动,没有人敢妄下预言,然而被誉为"昆仑之子"的作家王宗仁毕竟被雪域高原残酷的季风吹白了鬓角。40年,中国有几位作家把40年的笔触、情感甚至生命交付给巍峨的雪山和一批又一批在生命禁区顽强战斗、拼搏,甚至默默死去的高原官兵呢?对生命和美丽有所关照的人们,请认真读读这两卷(《日出昆仑》、《季节河没有名字》)作品吧!我们同时呼唤更多的像王宗仁这样热爱生活、执著进取的作家用灵魂和热血去书写高原…… 到目前为止,王宗仁已累计发表作品400多万字,出版30多部作品集,获得各种文学奖20多项,并且连续五届荣获总后勤部军事文学奖,尤其是他倾注全部心力,真情书写的精品散文集《情断无人区》,2000年首次出版发行后,由于读者爱读,传播面广,连续3年3次印刷,成为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B 我第一次听和看到王宗仁的名字,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由教育部编选的初中语文第3册中的散文《夜明星》,就是他的代表作,它使作者的名字进入到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在生养作者的家乡扶风县,那可是一浪高过一浪,语文教师常在教习这篇课文时,特别自豪和亲切,我和同学们在反复背诵这篇散文时,就把王宗仁看成我们心中崇拜的偶像。每年扶风县召开文学创作大会时,众多的作家和业余作者,不由得要把王宗仁的作品谈论一番…… 就在我开始做起文学梦的时候,王宗仁就是我的榜样。凭借多年的书信往来和电话联系,我从古城西安赶往首都北京,专门拜见和采访了他。 我们是乡党,相见分外亲。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融洽,与他接触也没有过多的客套话。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着一身便装,但有着军人魁梧的身材,粗糙的皮肤,四方脸庞上挂着自然的微笑,一双温和的眼睛,不时流露出对人的诚恳和信任。作为记者的我,三句话不离本行,直接了当地展开了我的采访。 人生第一步,谁能忘故乡。 一名作家的出类拔萃,大都离不开自己故乡深厚的文化积淀,王宗仁也不例外。 他的家乡是位于八百里秦川西部的扶风县太白乡长命寺村。站在家门口的碌碡上,踮着脚尖便能望见十里外的千古名刹法门寺的宝塔,这宝塔就是扶风的象征。就在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上,自幼喜爱文学的王宗仁脱颖而出。 1953年,他刚14岁,还是小学6年级学生,就成了家里相当壮实的一个劳动力。就在与乡亲们边锄地边聊天的过程中,他走进了一个既陌生又神奇的生活领域,并萌发出写点东西的念头来。他把生活中一件真实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写出来,成为一篇散文习作《陈书记回家》,冒昧地投寄给了当时的《陕西文艺》杂志,谁知竟在1955年第8期上发表了。王宗仁把这篇散文称为"锄头刨出来"的处女作。从那以后,他又陆续在县报、省报上发表了一些新闻稿件,都是在田里劳动时用锄头"刨"出来的,用现代的时髦语言说就是采访。在此期间,他在扶风县中学读书时,又在《陕西日报》"秦岭"副刊上发表了《两麻袋玉米棒》、《离娘的骡驹谁养大?》、《赵大爷》等散文,成为县上颇有名气的小作家。1957年初中毕业,因为他爱读书能写稿,村上让他担任长命寺小学民办教师。同年年底他应征入伍,奔赴青藏高原。 走进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这儿是冰雪的世界,是没有绿色和鲜花的生命禁区。但对王宗仁来说,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赋予了他生命意志和生命存在的深度和强度。"走进西藏,也许你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你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就走向了太阳"(《走进西藏》歌词),他真切地感受到这里是他生活、创作和人生的摇篮。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为了走向大海,才来寻找昆仑山。"入伍后,他在汽车团当驾驶员,开着从德国进口的载重量6.5吨的大汽车,每年都要至少6-7次地翻越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返于甘肃---青海---西藏;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从1958年到1964年,在那儿整整奔波了7个春秋,吃的苦不少,尝到的甘甜也很多,特别是他的文学创作热情也升华到了极高的境界。 开上一天的车,浑身像散了骨架似的,保养完车辆,就到了夜晚,正是战士们休息的黄金时间。但王宗仁却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他要把一天的见闻写下来,否则吃饭不香,睡觉不宁。为了不影响战友们休息,驾驶室就成了他的写作间。打开工作灯照明,写到夜里12点或1点钟,此时的雪域高原万籁俱静,好像只有他一个人存在,陪伴他的只有想象中的文学女神。有时写完天已微亮,索性就趴在方向盘上迷糊一会儿,醒来打起马达又出发。天天这样折腾,身体十分乏困,但开上车竟然没有出过事故。这时期他创作的一系列散文、诗歌,先后在《人民军队报》、《高原战士报》、《解放军报》、《青海湖》、《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变成了铅字。其中,他的散文代表作《考试》,1964年2月8日在《解放军报》发表后,获得总政治部第一期征文优秀作品奖。当时他仅25岁,是团里的干事。团政委王品一拿着奖状自豪地说:"总政治部给一个普通干部发奖状,这在我们团的历史上是头一回。"他由于文学创作成绩突出,被青海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脚印是路的基石。纵观王宗仁最初的文学之路,他的步伐迈得是那么的坚实,不仅写出了富有特色的雪域高原上的军事美文,而且更好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从驾驶员到团队文化教员、营部文书、团政治处书记、青藏办事处新闻干事,他的工作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真是青藏高原上的苍天啊,也不负苦心之人…… C 王宗仁曾说:"一个作家的文学长廊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1965年,解放军报社要举办全军第9期新闻干部学习班,上级点名通知要让王宗仁参加。半年的学习之后,他被调到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任新闻干事。当时王宗仁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青藏线的,他感叹道:我虽然身子离此地远了,但心更近了,因为我是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王宗仁酷爱文学,也偏爱新闻,一开始写作,文学和新闻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与他结伴而行。他曾经形象地对同行们说:"在我的肩上拉着两套'马车'。八小时之内写新闻,八小时之外搞创作。"正因为这样,他在从事新闻工作长达8年的时间里,尽职尽责,为总后勤部增添了许多新闻亮点。例如他先后采写报道的"毛主席的好战士年四旺"、"川藏线上十英雄"、"当代优秀大学生的楷模---张华"、"优秀的科学家---黄翠芬"、"中年知识分子的榜样---王湘生"、"青藏高原模范干部---张鼎全"等先进典型人物,在全军、全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们均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至今让众多的新闻同行和人民群众记忆犹新的关于张华典型的报道。八十年代初,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奋不顾身跳进粪池救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此事传开后,很多人议论说:大学生救老农不值得……因而一时也没有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王宗仁得知此事后,急忙赶赴西安和张华的家乡黑龙江等地,深入群众,认真采访,冷静分析,认为张华的举动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张华事迹报道"一炮打响",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此后才有了被我国新闻界称为"张华现象"的一系列报道。笔者曾参加了许多新闻作品研讨会,人们都要把此篇报道作为经验性的总结,传教于青年新闻工作者,希望他们在采写新闻中注意运用和借鉴。 1982年,经过30多年的追求与攀登,王宗仁终于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他又开始主攻报告文学、散文与诗的创作,但仍不放弃新闻写作。他忘不了尊敬的文学前辈。作家严文井,曾当面给他讲过的这句话:"新闻和文学是亲家,分不开啊!你搞新闻工作可以经常下去,接触群众,熟悉生活。搞创作长期坐机关是不行的。"对这句话,他坚信不疑。这些年来,他坚持采写了30多篇报告文学。其代表作《写在她远行的路上》(与马继红合写)发表后,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张光年称赞它写得像诗一样的美丽。这篇作品荣获了中国作协"第一届优秀报告文学奖"。对此,王宗仁深有体会地说:我在被采访者面前,是以通讯员、记者(是3家报刊的特约记者)的身份出现的,但是当我搜集素材时,我却用创作报告文学所需要的材料来要求自己,到生活中去挖掘,去索取。其结果不仅使我顺利地写出了通讯、消息,也为我进行报告文学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样才会有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以及总后勤部第一届军事文学奖的长篇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此书长达29万字,由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出版,也是被列入国家"七五"计划的重点书目,已经印刷了两版10次达15万册。《中华老年报》、《大连时报》、《深圳特区报》等多家报纸纷纷连载,以满足读者需要。荣获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的《睡狮怒醒》,长达27万字,分别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和台湾日臻出版社于1995年同时出版,可见此书的读者群是何等的广泛。曾荣获"505"中国报告文学奖的《周冠五与首钢》一书,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后,该社和总后政治部文化部在京联合举办了作品讨论会,文艺界和经济界40多人参加了研讨,热情赞扬了此书是一部描写改革和改革带头人的精品之书。作为评委的文学前辈、著名评论家陈荒煤大加赞赏说:"这是一部真正写工业改革的书。" 1996年后,王宗仁突然有一种感觉,后半生要做一件大事,书写青藏线上的兵营生活、壮美的风景,要表现出一种不朽的高度---中国军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文学创作上追求一种新的文体---"大特写"、"大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写报告文学,表现出青藏高原上的人情美、境界美、苍凉悲壮的自然美…… 对军旅作家王宗仁来说:他从昆仑风雪中走来,还要回到昆仑山上去,因为那里掩埋着700多名军人的遗骨,有些还是他生前朝夕相处的战友,在他眼里永远是最壮美的风景线。他去此地就像女儿回"娘家"一样,都是轻装简行,坐汽车进藏,重走青藏路,获得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他的散文《藏羚羊跪拜》被选入六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九、丁会仁个人简介?
丁会仁,博士,独立作家,高级学者,畅销书作者,高级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多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市场信息报》《劳动时报》《湛江日报》《作家网》和《作家》等报刊杂志。
十、求三国博士仁简介?
博士仁 ,姓博,名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东汉末年,属左将军刘备,镇公安。襄樊之战,关羽兵败,欲退回江陵,未至。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博士仁举公安降吴。不久,又招呼刘备的小舅子麋芳,麋芳举江陵降吴。关羽遂兵败被杀,自此蜀国开始没落。 简明演义传记: 属左将军刘备,镇公安。襄樊之战,关羽兵败,欲退回江陵,未至。东吴吕蒙偷袭荆州,博士仁举公安降吴。不久,又招呼刘备的小舅子麋芳,麋芳举江陵降吴。
关羽遂兵败被杀,后在猇亭之战中与糜芳刺杀武将马忠,与糜芳投降蜀国,后被关兴剥去衣物用刀凌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